此次闵行教育系统选派的12名教育人才中,除了付宗亮、李卫华、何里红、严红敏、张天萍、胡洁主动留任,续接帮扶“接力棒”,还有主动请缨的陈秋波、王美玲、夏勇军、方华清等学校中坚力量,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,毅然扛起重任,更有闵行第三中学党总支副书记、校长王全忠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浦江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、校长刘坤等学校领导纷纷响应,分别担任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翠华中学、永善县溪洛渡高级中学校长,以“头雁”之姿扛起引领之责。
从一线城市到宁静的群山深处,这对夫妻选择一起前往,全心全意发挥教育教学专长。他们在工作上心无旁骛,生活中有商有量,周末有时还会走村串户,到当地农户家里了解家庭教育观念、留守儿童现状,熟悉当地学生家庭情况。
70后夫妻档、北外附属田园高中语文正高级教师李卫华与同校英语教师何里红,曾获闵行区教育系统“比翼双飞模范佳侣”称号。三年前,他们报名援滇教育帮扶。今年,夫妻俩继续申请延续三年。
【“聚光校长”再留滇三年】
“家里有我旺财28注册,放心去干!”不少家属们朴实的话语,成了最坚实的后盾。这支“选优配强”的帮扶队伍,将以一年半、三年不同周期,扎根云南昭通校园,将闵行优质教育理念、管理经验与当地实际深度融合,在课堂教学提质、师资队伍培训、学生综合素质培养、学校管理优化等方面精准发力。
三年前的夏天,付宗亮抵达盐津三中。乌蒙山间,当地学子顶着44℃的高温上课。当时,教室还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状态,宿舍楼里没有空调、风扇。看到眼前的景象,他流下了眼泪。
近日,上海新一批“组团式”帮扶教育人才启程。此次闵行教育系统选派的新一轮12名教育人才中,有6人属于留任。除了闵行“聚光校长”再留滇三年,70后夫妻搭档继续帮扶,还有学校校长等,他们开启在云南昭通教育帮扶,培养当地优秀教师队伍,提升教育教学质量。
【70后夫妻档扎根云南教育】
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第三中学的学生们又将见到他们的“上海校长”。今年,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闵行田园高级中学党总支书记、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“组团式”教育帮扶团队负责人付宗亮在挂职盐津三中校长三年任期将满之际,主动提交了延长帮扶三年的申请。新学期将至,最近他回到云南,急于了解暑期学校综合教学楼施工情况,为开学前各项工作做好准备。
帮扶工作正式开展后,他和团队成员一起将发现的问题逐一破解。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,帮扶团队与本地教师结成62对师徒帮扶对子,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业务考试,参与北外附属田园高中设立的“金葵花”教学大奖赛和当地县市教学大比武。三年来,帮扶团队累计开展示范课64节、举办专题讲座80场,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教学能力精准提升。
除了师徒结对,盐津三中师生102人赴北外附属田园高中学习,北外附属田园高中还派出4批12名骨干教师到当地开展示范课。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,助推学生学业成绩稳步提升。看着一届届学生走进大学,付宗亮用“微光成炬”形容自己的使命:“希望帮扶团队带来的光亮,变成山里孩子实现理想的火炬。”
【新一轮选派教育人才中一半为留任】
付宗亮和当地学生一起在食堂用餐。
盐津三中被评选为云南省“组团式”教育人才带培项目校,帮扶团队和被帮扶学校均被评为优秀。“作为第二轮接棒的校长,将有效整合共享资源,以智慧教育赋能,推进师资力量精准培养,带领帮扶团队继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、师生综合素质。再经过三年的努力,真正实现从‘外部帮扶’到‘内生发展’的根本转变。”付宗亮说。
教育帮扶工作,要知心、知情。对老师交心,针对教学问题说真话实话;对学生尽心,了解学生思想状态,对每一位学生尽心尽责。三年来,他们在当地开展了一系列有效工作,从师生个别交流辅导、备课组集体备课建议、教研组研讨活动组织等各方面系统推进。“我们要成为一粒粒饱满的种子,带着上海教育的最新思考,深入扎根云南教育的沃土,更全面地了解这片土地的文化脉络与发展渴求,让上海教育的‘活水’,浇灌出符合本地特色的教育鲜花。”李卫华说。
在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同时,学校的基础设施也在慢慢升级。学校先后建成了智慧黑板、AI智慧教室、塑胶操场等30多个帮扶项目,师生教学生态实现系统性优化。“如今,学校有路灯了,还有心理辅导中心,新建的宿舍楼添置了热水系统、安装了风扇旺财28注册,还设有洗衣房。”当地师生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