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婉认为,青少年群体对新鲜概念的接受度往往很高,但对各类不同语境、不同目的下产出的“梗”往往缺乏准确理解和道德感知。加上青少年的表达方式比较直接,在尚无法把握调侃与歧视、幽默与嘲笑的界限的情况下,可能会不分场合和对象地夹带“烂梗”旺财28平台,甚至演化为言语霸凌、网络暴力。
NG28“有些青少年并非故意亵渎,而是真的认为网络热词能表达一切情感。”吴娱玉还注意到,时下,短剧充斥着“穿越”“ 霸总”等套路和烂梗。当高雅内容被边缘化,梗文化以“速食化”消解着语言的厚度,年轻人只能在“烂梗”中寻找文化代餐。
“当教授被谐音为‘叫兽’、‘小姐’从尊称沦为污名,整个语言系统正在经历着一场系统性的价值塌方。”徐英瑾直言,黑话烂梗泛滥,最大的危险在于造成“公共价值的系统性颠倒”。高雅词汇低俗化的背后,比如把“专家”调侃成“砖家”,暗含的是对知识权威的消解。
如何构筑一道坚固的文化屏障,让青少年远离黑话烂梗的侵蚀?不少学者在谈及这一话题时,不约而同提到一个关键词——合力。一方面,要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网络用语,整治“黑话烂梗”,涵养文质兼美的表达是维护语言健康的关键。另一方面,要大力推送优质的文化作品,用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涵养青少年的心灵。
警惕“即使快感”绞杀深度思考
创造“笑点同温层”?“玩梗”实有界限!
这种语言异化并非偶然旺财28平台,一定程度上是互联网文化狂欢的产物。
上下滑动手机,“绝绝子”的弹幕满屏;网上交流时,“栓Q”替代了诚恳致谢;家庭餐桌上,孩子冒出一句“服了你个老六”让父母错愕……这不是个别现象,而是当下正在发生的语言生态变迁。眼下,无论是家庭对话、职场用语,还是社交平台,“梗文化”无处不在。
守护语言健康,也是守护文明基石
这种阈值变化,也直接导致文化鉴赏力的退化。苏婉观察到,如今,青少年对传统的“以文会友”感到陌生、隔膜,而是十分热衷“以梗会友”的即时互动。更严峻的是,算法推荐强化了这种认知窄化。有的小学生刚学会“老六”,下一秒就被推送“鸡你太美”;有的孩子搜索“芭比Q”,首页立刻堆满“九转大肠”鬼畜视频……
让良币驱逐劣币,文化生产者责无旁贷,亟需拿出更有生命力的作品。在这方面,也有不少范例可循。《只此青绿》以一则舞蹈诠释古典美学,仍能引爆全网;《典籍里的中国》以戏剧形式让古籍“活起来”,证明高雅文化并非没有市场,而是需要更贴近时代的表达方式。
“现有技术还无法彻底监控、删除黑话烂梗。”徐英瑾指出,AI技术的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。哪怕被算法投喂“烂梗”不可避免,也要想方设法守住语言的尊严,就是守住思想的尊严。他提议,大语言模型输入需标准汉语、强制AI使用“请”“谢谢”等礼貌用语。“就算浪费价值千万元的算力也值得,因为这是在守护社会文明的基石。”
“刷30秒视频就能获得多巴胺分泌的快感,谁还愿读托尔斯泰?!”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吴娱玉的这则反问,也揭开一则让家长和老师们心忧的现实:技术发展正在重塑文化接受的阈值。“年轻人习惯了即时快感,再读‘两句三年得’的唐诗就会觉得‘慢’。”
互联网平台的责任同样不可推卸。面对来自语言文化层面的挑战,多位学者认为,需要多方形成合力,以更系统的措施来引导网络语言的发展与规范,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,优化议题设置机制,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管和审核。
曾几何时,“小姐”一词代表尊称,却在特定语境污染后成了禁忌,人们又被迫改用“美女”,但后者也陷入了物化女性的新困境。当有人试图用英文“Miss”替代时,又被指责不尊重传统文化……“若有人不知道‘小姐’已成负面词,仍按字面意思使用,可能引发误解。”在徐英瑾看来,这种颠倒正在制造交流的断层,也是对真善美的摧毁。
让学者们感到忧心的是,伴随“梗文化”流行、黑话烂梗泛滥,“即时快感”正在绞杀深度思考——对青少年来说,语言退化将直接导致认知萎缩、思想矮化。
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青年教师苏婉分析,大部分α世代使用“梗”或黑话,更多是追求好玩、猎奇、炫耀、“抖机灵”,目的是创造“笑点同温层”,活跃小群体的气氛。“梗”本身也分恰当的、针砭时弊的、中性的或明显歧视或恶意的等。一个“好梗”能够帮助未成年人理解社会现象,但一个“烂梗”就像一面哈哈镜,呈现的是扭曲的现实,娱乐化玩梗的过程往往以牺牲事件全貌、思考深度以及基本同理心为代价。
“当下需要警惕的不仅是青少年语言层面的退化,当高雅词汇被消耗殆尽,还要警惕丧失描述美好的能力。”这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的观点,也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。
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旺财28平台,“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。”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,更是塑造认知和价值的“精神模具”。步入移动互联时代,阻止“黑话”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,阻止“烂梗”侵蚀传统文化根脉,在学者们看来,合力构筑坚固的文化屏障迫在眉睫。